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 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的误区

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的误区
管理软件应用的误区

        21世纪的企业管理必将是现代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依赖于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保证,而信息化正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的基础和保证。与此同时,还要有效整合、配置用好企业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装备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企业管理信息化需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大型企业可实施ERP管理系统,CRM管理系统,整体流程化来帮助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而中小企业信息需求则呈现整合的、集成的、一体化的、平台化的产品组合形态。

         但是,企业信息化也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当然,这需要排除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管理软件存在的问题很多,诸如系统不稳定,太多的补丁,流程的不合理,参数设置的不完整,大量的二次开发等,都为企业在应用的时候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令企业作为用户感到了不便;另外菜鸟级的顾问更是让软件的BUG无中生有,因为对管理流程和软件的不熟悉,找不到变通的流程实现用户的要求,或者不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最终的回答就是两个:一是按照软件操作,二是需要二次开发;当然,作为中小型的企业,在推行信息化的时候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比软件和顾问这两个因素重要的多。也就是说: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软件应用的现状,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而不是软件供应商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软件的应用问题,重点不是软件供应商的浮躁心态,关键是消除企业对管理软件不切实际的需求,企业自身要树立对管理软件的正确认识。

        下面我们结合企业在管理软件应用中的一些误区来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认识

       1、 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认为上了管理软件就能见到效益,自己就等着管理软件上线之后数钱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最要不得的。上管理软件的目的就是向管理要效益,是节流的方法,而一个企业利润的增加,不仅仅是节流,还要开源。尤其对中小型企业,对开源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节流,而且高速增长的销售收入往往掩盖了管理上的缺陷。管理软件上线以后,能为企业的管理分析提供基础的数据,为管理改善提供方向,为管理决策指明道路,但是软件本身并不能产生效益,甚至还要增加成本。所以决策层管理软件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最终效益的产生的根源是企业对管理的改善,而不是来自于软件。

        2、 在选型阶段,总是希望能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所谓最合适的软件,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对于中小型的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就决定了不可能选用昂贵的功能完善的软件,管理架构和流程的易变性就导致了软件的不适应,管理者对管理的认知使管理需求不稳定甚至是不确定,基于上述原因,合适的软件根本就不存在,价格低廉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企业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选择一个所谓合适的软件,还不如从自身的管理改善做起,规范流程来的实在。

        3、 在实施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BOM不准确、库存不准确、计划不准确等现象,和管理软件没有本质的联系,都是企业本身管理水平的真实体现,是由于企业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的。并且,管理软件在设计的时候,对管理的细节要求的更多了----不能识别错误的输入,错误的单据不能进行涂改,计划的跟踪和反馈要求更及时等等,这些管理门槛的增高,让企业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本能上的予以抵制,认为不方便。这点是企业在推行管理软件时最大的弊端。我承认管理软件有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地方,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如果有问题,最好还是换个思路想一下:如果没有软件,符合程序的科学的流程该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在软件里如何实现,甚至是系统外实现该要求。

        4、 管理软件上线以后,就以为万事大吉,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实施管理软件的初衷。对管理的改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类似BOM的维护、计划的反馈、成本的分析等业务,是管理软件上线后很主要的工作,是保障整个软件运行和管理流程运作的基础,从我个人的观点看,甚至比管理软件上线更重要。因为在管理系统实际的运行中,可以确认企业的管理需求,修正上线时的错误数据和参数,优化和调整的管理流程等诸多好处。
经常听到大家说,crm管理软件的成功率很低,对应用的效果很不满意,其他的管理软件也是同等尴尬的局面,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面对的现实。
        综上所述,企业在选择、实施和维护管理软件的不同阶段,一定要从管理入手,来解决管理问题,而不是从软件这个管理工具入手。